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家巨头倒下,汽车金融深陷“套路贷”

黑船来航 车市物语 2022-04-24


汽车贷款,最近又“出事”了。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通报了“新网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例: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新网银行与某互联网汽车消费分期服务平台合作的车贷业务,其投诉量位列银行金融机构第二位。问题主要围绕银行违规放款、对车贷金额产生异议、息费过高、暴力催收等方面。归结其中原因,大致分为贷前调查不尽职、催收管理不到位、抬高消费者融资成本。


新网银行很快“认错”,并成立专项整改小组。同是罪魁祸首的“某互联网汽车消费分期服务平台”——美利车金融,早已在调查过程中轰然倒下。平台与消费者间的矛盾没有就此消逝,反而陷入僵局。


截至2019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已达1.8万亿元,金融渗透率约为43%。随着业务规模的提升,产品种类的扩大,消费者在享受到产品便利的同时,亦伴随着交易纠纷引发的困扰。


01

新网银行与“那家互联网汽车分期公司”


想摸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绕不开《通报》中没有姓名、却是核心死结的美利车金融。


美利车曾拥有4000余名线下销售人员,业务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份300多个城市,主要合作群体为4S店、二手车商。新网银行与其合作的贷款规模约为140多亿元人民币,占美利车车贷业务规模约65.5%。


新网银行既是美利车的第一大股东,也是车贷的实际放款方,美利车金融则是车贷的直接促成方。双方彼此间的业务模式,就是业内俗称的“助贷”。



一方提供客源:美利车负责推销新网银行的车贷产品,并对消费者进行前中后期管理,即:获客、风险控制、贷后服务,将每笔贷款一定比例的利息作为佣金。一方提供资金:当新网银行收到美利车提供的客户信息,完成风控终审后就会下发资金。


这种助贷模式通常会要求兜底。美利车承担了兜底代偿风险,在服务费之外,同时还会收取担保费等。这样一来,美利车为了“降本增效”实施抬高消费者融资成本、贷后不当催收;新网银行为扩大业务规模的贷前调查不尽职、管理粗放等弊病就暴露了出来。


两家企业都不是小角色,却在合规问题上漏洞百出,显现了车贷乱象的冰山一角。


四川新网银行是互联网三大巨头银行之一,由新希望集团、小米等巨头持股。美利车曾是有望成为“中国二手车金融第一股”的明星公司,获得过贝塔斯曼基金、京东金融等投资与背书。在2019年10月赴美递交招股书后不久,因大量投诉突然“暴雷”,最终业务停滞,留下用户艰难维权的一地鸡毛。


  02

“砍头息”先行,“阴阳合同”殿后

   贷前松懈,消费者成本攀升


翻阅网站后《车市物语》发现,仅黑猫投诉中涉及新网银行与美利车金融车贷投诉就千余条至多。涉及最多的“贷前”套路,则以“砍头息”+“阴阳合同”为主;而贷前身份认证最为重要的“风控”环节,则被美利车金融的工作人员“代劳”了之。


车主王先生于2017年8月在二手车市场购得一台价值4.5万元的二手车,在支付1万元首付款后,剩余的3.5万元则以贷款的形式,分三年还清。


“确定贷款之后,车商叫来了一个自称银行的工作人员。他先要去银行拉拉信誉,又讲了我这个可能下不来3.5万(指实际下发贷款),收了我1320元费用后就说操作好了。具体贷款多少当时也不清楚,反正钱款没到我自己的账户,期间却莫名其妙地签了好多字。”


期间,王先生曾质疑“为何工作人员不是银行人员是美利车金融业务人员?”这名工作人员称,因为美利车金融有利率低、流程短、还款便捷等诸多好处,随后就一味地催促王先生签字确认,至于贷款金额、偿还方式、下款账户等关键信息则含糊带过。


手续完毕,车辆交付,王先生自认为办理了3.5万元的车贷。每月还款额1481.23元,照此计算,贷款年化利率高达30%,超出国家法定车贷基准年利率4.69倍。2019年11月,美利车金融“暴雷”,还款无法入账,资金提供方新网银行联系王先生要求将剩余款项按约定直接还款至新网银行账户。


“因为当时是和美利车欠的合同,办理过程中业务员一直催促也没细看。突然冒出个新网银行,我也不敢直接还款进去。”感到受骗的王先生调查后发现,美利车金融业务人员在签订贷款合同时,采用“阴阳合同”套路,于2017年8月14日购车当天办理了两份贷款,一份为王先生认可的3.5万元车贷合同;而另一份1.16万元的借款合同王先生此前并不知晓。



至此,王先生购车实际贷款金额约为46580元,年贷款利率9%,超3年期车贷基准年利率(6.4%)41%。算上此前支付的1万元首付,这台价值4.5万元的二手车,实际购车总额高达63324.28元。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一名胡姓讲师分析道:贷前审核环节应明确告知贷款人各个费用的事由,以及支付金额与方式。回访环节作为消费者确认的重要风控环节,贷款人应充分知悉。所谓的“代劳”均是不符合规定的行为。


一位有多年二手车交易经验的车商徐利道出了其中的猫腻 :未告知车主的1.16万元贷款系业内俗称的“砍头息”,即“借款方放贷时先从贷款本金中扣除一部分钱”当做利息。在车辆贷款场景时往往会以服务费、手续费的由头收取,一般不会明确告知消费者,也就出现了前文所述超法定车贷基准年利率4.69倍的利息。


一位此前供职于美利车金融的业务人员解释称,由于助贷业务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资金方按比例支付的佣金,因此如何提高贷款额与利息就与自身收入提成有着很大的关联。实际操作时,二手车商往往优先向客户推荐类似美利车这样的助贷机构,从而获得衍生业务收入。因此,美利车业务人员的“阴阳合同”可理解成在车商“怂恿”下的“获利行为”;高额的不当得利就在助贷公司与资金方的默许下屡屡出现。


至于贷款为何不下发到王先生本人账户,徐利猜测,业务人员在“帮助”王先生办理贷款时,或许已经将两笔共计4.6万元的贷款转到了经营者的账户当中。最终,王先生莫名其妙的背负了高额欠款。


03

不堪其扰的催收


出于对新网银行的不了解,以及美利车深陷经营“困局”的考虑。王先生于2019年12月起拒绝偿还剩余车贷。随后,应付新网银行的催收短信与第三方催收公司的电话就成了王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烦恼至今还在继续。



与王先生遭遇类似,一位辽宁锦州的消费者表示,其本人于2018年12月10日在当地以7.5万元购得一台二手马自达睿翼轿车。他也经历了“阴阳合同”的两笔贷款、伪造签字、年利率高达32%、与合同中标注的8.3%相差甚远等情形。


锦州车主同样出于质疑,拒绝履行剩余款项的偿还。之后,美利车等方面通过非法截获车主通讯录等方式先后向其本人与亲朋进行骚扰、漫骂乃至威胁。车主自行通过官方渠道协商也遭到美利车方面的拒绝。


时至今日,上述车主的问题仍悬而未决。其诉求也很简单,减除掉业务人员私下增加的贷款费用,剩余部分会按照约定逐期清偿。


早在去年4月22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贷款清收。商业银行应明确与第三方机构的权责,要求其不得对与贷款无关的第三人进行清收。”简单的说,不仅银行主体不得暴力催收,合作机构同样不得与贷款无关的第三人进行清收。


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中也明确表示银行、支付机构应当依据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的特性,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地向金融消费者披露贷款产品的年化利率、消费者应负担的费用、违约金及相应的确定方式、交易时间。


显然,美利车及新网银行没能在车贷业务中充分履行监管部门的要求与规定。在车商长剑看来,动态监管困难与违规成本偏低,成为了监管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主流车贷公司管理过于粗放,一味追求工作人员业绩,后者的收入又和业绩直接挂钩。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也会对违规业务人员加以保护。”


即便消费者诉诸于监管机构,往往涉事者会面临整改、约谈等没有实际意义的处罚。就算是罚款,其金额与违规所得亦不成正比。


一方面是监管力度的相对宽松,另一方面是“暴力催收”解限的规定不明。胡姓讲师表示,当下常见的不良催收行为包括不限于:同一天内多次拨打电话短信讨要逾期债务;对欠款人亲朋进行通讯骚扰、威胁警告、恐吓等;随意泄露与传播欠款人资料并丑化;实施非法拘禁、寻衅滋事等手段讨要逾期债务。


本文中,上述消费者遭遇的“电话骚扰”,又常被经营者以“通知欠款人”为由进行抗辩。这就成为了车主在可能遭遇不良催收后维权困难的主要原因。


04

后记



数万亿规模的车贷市场、近10年复合增长率达25.8%。供给侧涵盖银行、主机厂、汽车金融平台;需求侧不局限于普通C端消费者,经销商、租赁车队、二网车商等亦在其中。行业已形成了持牌机构主导,各个领域参与的整体格局。而占比86%的车贷零售业务,依旧是汽车金融市场的中流砥柱。


随着监管的日趋收紧与从业者服务意识的提升,《车市物语》也从一些从业者口中得知,助贷公司的“风控培训”成为了日常例会中的固定节目。日益增加的违规成本让从业机构的管理思路从“利润优先”逐渐转为“服务至上”。


正如前文王先生与锦州车主面临的遭遇,车贷在带来消费便利的同时,纠纷依然困扰着行业发展。本就相对低频的购车交易,消费者又缺乏相关知识,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只得信赖业务人员的指引。而部分业务人员为谋求高额利润制造的“阴阳合同”与“违规签字”,又让消费者陷入麻烦与不安的境地。


生活还要继续,车主还在维权。或许,解决这些消费者的“贷后困扰”,会变得更为真实与迫切。



头图、封面来源:CFP.CN


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车市物语》读者交流群

群服务:数据报告、行业新闻日报、

定期专家分享······


延伸阅读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来个“三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